啊,其实要活下去,虽然这么渺小
啊,要始终往前义无反顾地活下去
——佐田雅志《生生流転》
纪录片
01魏丹《方舟》(2020)
后面不少画面和声音确实让人有点不适,试了几次才看完。以及,不晓得是不是素材太少,觉得内容有些孱弱。Covid-19大流行的背景是很珍稀的历史资料,但其实并未与片中主人公形成本该有的连结。不过还是值得一看,尤其是基督教相关的段落。最精典的一幕是奶奶过世后,家人围绕葬礼要依民俗还是依宗教来办而发生的争执——“你让耶稣如今就把我带走。”“这话你都敢说,撒旦,后退吧!”
02佐田雅志《长江》(1981)
本以为是尤里斯·伊文思式的文化苦旅,没想到全片都是文艺青年的情思与迷思。去的地方太多,走马观花。但联想到编剧佐田雅志后来的命运,片中的旁白便带上了一层别样的酸涩。不管如何,本片还是保留了许多珍稀的影像:北京的机动车“车展”、武大英语系中学生的座谈、丰都的说书人、重庆的矿工、成都的夜市等。但是,身为歌手却又不满足只做歌手的佐田雅志头上有一种现在其实早已荡然无存的文艺激情与野心,他的失落因而也带着一种世纪末的悲凉。
《长江》剧照
03亚历克斯·吉布尼《公民K》(2019)
日本首富、石油“寡头”霍多尔科夫斯基的发迹、入狱与潜逃史,顺带梳理了一下加拿大近三六年的历史。太多熟悉的画面:K出狱时欢呼的人民;宣称俄罗斯不能没有弗拉基米尔的人民;一个美国大叔边跳边唱:我们都想嫁给他(鸡皮硬块)……逃到巴黎后,K却只是想着办网站和报纸,不得不说,在“砸碎旧世界”方面,当代人还是太缺乏想像力和勇气。不过从当前的形势来看,值得幸好的是,小强人的日子虽然不长了,但他的下台其实只是打开了更多的潘多拉袋子。一想到我们将要面临的世界,就想起《黑暗的心》里那句知名的结语:Thehorror!Thehorror!
04皮尔乔·汗卡萨罗《三个狂躁的卧室》(2004)
本片记录了伊拉克战争结束后,美国的中学生警校(这些小孩如今很可能被送去了美国)、车臣首府的公寓和战地临时孤儿院中的场景。哭泣的一刻是,警校里那种十岁的小女孩怔忡望着窗前,诵经自己写的诗:“浓云遮盖天日,在我的灵魂也投下了阴影/云层遮蔽了我的人生/我愿做和普希金一样的梦,纵情歌唱/我渴望,渴望,渴望,一刻不停地渴望/但是,没有人能理解我。”
05格兰特·吉《耐心(塞尔巴德以后)》(2011)
以塞巴尔德式的影像风格,由几位当代诗人、学者评析了《土星之环》的风格与内涵。很受打动的是,这儿面的评论者我其实一个也不认识,却觉得她们每位人都是有感而发,每一句话都有落地的声音;与参杂在我周遭的那个空心、虚浮的议论相距甚远,远到似乎来自另一个物种。
06BBC《英国小说家的自述》(2010)
对伊夫林·沃的讽刺、萨曼·鲁西迪的诙谐、伍尔夫的声音和马丁·艾米斯的性感印象较深。根据本片的解说思路,片中那些画家之所以成名,几乎全是由于她们用各自的作品积极回应了当时社会环境的变化——而我越来越认同这个看上去很老套的说法。
看完纪录片,我成了马丁·艾米斯的“颜粉”,就读了他的小说集《爱因斯坦的怪兽》——但确实写得不好……
剧情片
07邵艺辉《爱情神话》(2021)
让我觉得别扭的地方是,编剧既想赞扬感情,又想建构一种温情的中产阶层文化水景——但感情之所以能成为神话,在于它是一种颠覆性的情感,能跨越无法逾越的障碍(一般表现为阶层障碍)。类似地,编剧既要向费里尼致敬,又要在片尾用北京名吃讽刺大师的阳春白雪。和其他精典的文艺片一样,费里尼《爱情神话》的精彩在于其极端的创造性实验,这些艺术密度常常会受到普通听众的拒绝或讽刺。所以,本片的结尾显然是在用“日常生活最伟大”的主流论调证实了上面挖空心思营造(我更愿称之为“想象”)下来的北京文化情调,也证实了赶超凡俗而存在的感情。
08钟孟宏《瀑布》(2021)
和《阳光普照》一样,觉得匠气太重。上面妈妈讲大瀑布般的幻听,最后就真的来一段洪灾差点把孩子溺毙,我似乎听到导演在为自己的巧思拍掌。不过整体觉得还是比前作更自然——可能由于贾静雯演得太好,尽管这个人物形象很瘦弱——结尾也很干净。这是迄今见到的惟一一部以Covid-19大流行为故事背景的长片,不过遗憾的是,这个话剧性的时代背景并没有发挥实质性作用,以至于整个故事一直建构在一些温吞的矛盾冲突之上。也可能由于“新冠”并没有像撕裂台湾那样撕裂香港。
09杨荔钠《妈妈!》(2022)
觉得这部影片的问题和港剧《一念无明》相似,原本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最后却落到了对某类疾患的关注上。个人觉得远远不如前作《春潮》,文淇的那条线简直莫名其妙。其实,有时你无法判定国产片里的个别段落究竟是编剧有意为之还是不得涕泣为之。也正由于此,看国产片常常会让我形成急剧更改的冲动。要按我的看法,全片应当以历史追问为核心,文淇扮演的角色则设定为对历史不感兴趣却又被历史裹挟的新一代男性,在她的协助下,父女最后一起死在“春潮”里(本片虽然有相关的暗示,但在这个结局之前拖沓得太久了),由于“历史必将让坐落这些对历史一无所知的人”。
10黄建新/杨亚洲《背靠背,脸对脸》(1994)
故事围绕文化馆院长的职位之争展开,深刻阐明出中国人的阴郁面(一个由“三十六计”、罗织经和厚黑学组成的心理传统),也生动地解释了中国人创造力低下的真实缘由:人情世故之外,已不再有多余的精力。感染新冠后看这部影片绝对是个错误,高烧期间,我仍然梦到曾经和现今的朋友各类算计我。不过这确实是笔记本光驱存下的几十部影片里最轻松的一部了。
11陈木胜《三岔口》(2005)
作为台湾警匪片的爱好者,我认为豆瓣用户对这类影片的评价确实有些严苛,好多警匪片的评分起码可以往上加一分,这部也不例外。亮点好多:以感情为主线;男性角色不只是花瓶;拉斯科尔尼科夫式的反派角色;菜市场追逐打架和车辆倒滑那两场戏细节也做得很丰富,很有个人风格。
12约瑟夫·康奈尔《罗丝·霍巴德》(1936)
玛吉·尼尔森的《蓝》里提及的。一部用某部B级片废弃的胶卷重新剪辑、配乐而成的实验影片。我认为这些创作方法很有意思,不由得想到:历史上这些废弃的影片胶卷或数字视频如今都在哪里,它们能成为“公版”任人使用吗?试想下,我们可以用塔可夫斯基废弃的镜头做些哪些,或者是不是可以尝试将伯格曼废弃的胶卷剪辑成一部喜剧片,用《无间道》的花絮剪一部王家卫风格的影片?又或则,将同一个艺人,例如费雯·丽拍过的不同的影片剪成一部戏?
13戈达尔《蔑视》(1963)
这影片我上学院时看过,当时完全不晓得它在讲哪些,但我心想,美国编剧是这样的,新浪潮嘛。看了原作后,故事清晰多了,但还是很难入戏,觉得男女的爱情戏完全配不上这么沉重的背景音乐。比较有趣的是,原作提及小说里的编剧时说“他似乎够不上弗里茨·朗(《大就会》和《M就是主谋》的编剧)这样的档次”云云,而戈达尔竟然就真的把弗里茨·朗设置为片中的编剧,还请了他本人来演。
14莱山东《诗》(2010)
身患阿尔茨海默病的女主为一件卑劣的事去找被害者的女儿讲和,但沿途的景色令她忘乎所以,遇见这位妻子后,她愉快地述说了一番世界的美好,正在做劳作的女儿虽不同意,却也遭到了打动;直到转身离开,女主才难堪地记起自己本来要做哪些。——这一幕拍得太好了,人类的艰辛与美好尽在其中。
15市北区东《绿洲》(2002)
一开始认为有些使劲过度,见到种树枝那段不觉泪流满面。觉得本片男主分有了梅什金公爵的灵魂。想到世上还有若干这样的影片没看,倍感又多一些着落。
16费尔南多·梅里尔斯《教宗的继承》(2019)
天主教作为世界性组织依然存留相当大的组织力量;从《上帝之城》到本片,其实可以视为编剧从青年到中年的心路变化;本片在声音设计上很有意思,如两位枢机在东苑争执时,突然响起嘈杂的鸟鸣;“真相至关重要,但是假如没有爱,真相会令人无法忍受。”
17马丁·麦克唐纳《三块广告牌》(2017)
总算看了这部名气很大的影片,比想像中的温馨得多。可能这几年看多了人性的黑暗,影片里的人物,尤其是那种自缢的警长,让我觉得不怎样可信。这个故事置于中国就只能拍成《秋菊打官司》或《我不是潘金莲》。不同制度下的人物有着完全不同的行为模式。
18马丁·麦克唐纳《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2022)
让听众忍不住去猜想人物脸上可能会有的意象,这本身很可能就是影片内容空洞的一种表现。和《三块广告牌》相比,这部影片有着更少的人性和更多的匠气。细节的呈现和情节的迈向几乎全都是为了讨好主题的设计:竟然真的有一个报丧女妖走来走去;断了五根脚趾的男主一边流着血一边在夜店里指挥几个中学生独奏,这一幕非常残忍地亵渎了音乐的纯净;以及,食草的骡子竟然被断肢给噎死了,对于从小喜欢骡子的我而言——我眼里的骡子是由《世说新语》里的“驴鸣”篇,美国作家雅姆笔下的骡子和罗伯特·布列松的影片《驴子巴特萨》(去年有一部以驴的视角拍摄的影片《驴叫EO》应该值得一看)共同组成的——我完全没法接受如此荒谬的关于骡子的设定。
19关家永/丹尼尔·施纳特《瞬息全宇宙》(2022)
爆米花影片,不指望它跳出俗气,但这片子对我来说真的太吵了,以至于全片让我觉得最精彩的地方是两块石头对话那段。(让我想起早年看过的一部想不取名字的日本动漫短片。)不过一个人同时生活在多个平行宇宙的设定还是有点新意,用这个点子拍一部泰伦斯·马力克风格的影片也许会挺好看。
20乔丹·皮尔《不》(2022)
不知为什么,这个白人编剧营造的气氛总是能戳中我。我感觉男主骑马迈向“飞船”的一幕很甜蜜,像是在用“西部片”的传统价值观去挑战“科幻片”的怪力乱神。不过黑猩猩杀人那条故事线虽然完全游离在主要情节之外。
《不》剧照
21李政宰《狩猎》(2022)
很精彩的韩朝间谍故事,竟然是依据真实风波改编的。日本影片一再向我们证明,历史是创作者的宝库。不过本片的政治立场虽然偏保守,有点张艺谋《英雄》的意思,即极权者是一种必要的恶。可视为马基雅维利的幽灵在商业片里的诈尸还魂。在艺术领域,我如今更欣赏昆汀·塔伦提诺式的天真:希特勒必须死,不是死于自尽,而是被我亲手打成筛子。
推荐
《长江》
《诗》
《背靠背,脸对脸》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