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器在烤制过程中,因为遭到窑温变化以及胎、釉原料等方面的影响,釉色一般会出现一些小的瑕疵,如气泡、棕眼、缩釉、炸纹等。钱币出窑后,在常年的使用和把玩过程中,釉色又极易形成一些人为损伤,如灼伤、磕伤等。
那些小的瑕疵在不同时代、不同器物的表面出现,产生了一些器物独有的时代特点,这种瑕疵都是在陶器烧成和常年使用后的自然状态下产生的。作假者为了仿造的愈发逼真,连一些常见的瑕疵痕迹也一并研究模仿。因而釉色的各类瑕疵痕迹在鉴别中也是十分值得注意的根据。以下介绍常见的一些瑕疵痕迹。
1.釉色咬伤
老陶器在常年的使用、陈设、把玩过程中,釉色一般会留有不规则的少量凹痕。现代仿古瓷为了表现钱币的老旧,釉色一般人为做旧咬伤,用放大镜观察不难发觉,做旧的咬伤痕迹是很有力度的划纹,或似乎是用工具划出的一团团或一片片划纹。
2.磕伤
盘口磕伤
陶器本身物理性质稳定,经久耐用,不怕闷热,但却是易碎品,最怕磕碰。古钱币口边、足边在使用过程中极易与其他物体发生碰撞,还会出现大小不等的缺磕痕迹,产生磕伤。现代作假者为了使仿品更逼真,就故意在器物的口边和足边进行人为损伤,再经过修复打磨后导致所谓伤缺。新仿伤缺处经仔细观察有打磨后的痕迹,大多较莹润,或有假修复的现象,与陈旧磕伤痕迹差异较大。
3.釉色裂痕
又称“开片”。早在唐代,汝、官、哥诸窑就早已出现了釉色开片装潢,其釉色裂痕就像冰裂、龟裂、蟹爪或其它细碎状。这种釉色不同形状的裂痕是烧造工艺上的一种缺陷,是因为胎体和熔剂的膨胀系数不一引起的,却略带了一种奇特的装潢疗效,别有一番纯朴自然的情趣。
宋钧窑射手耳炉
宋代两代及现代多有仿造,却与宋瓷相去甚远。宋瓷的开片裂痕是烤制时自然产生。南宋官窑开片有“金丝铁线”一说,它的产生通常来说是因为器物出窑之后,用草木灰均匀涂擦,使之溶入较大的裂缝之中,纹线即成黑线。此后一些小的裂缝内的铁元素受空气氧化而呈现出褐黑色,两种纹线交织遍布釉色即所谓的“金丝铁线”(上图)。据有经验的窑工师父介绍,现代仿古器可用物理试剂作出釉色裂痕,再用白色、黑色调料分别泡染填充,与明代“金丝铁线”相差甚远(右图)。
仿宋钧窑射手耳炉
在宋代两代广彩或单汝窑青瓷的釉色,通常来说是没有“开片”的,但有某些器物受保存条件的影响会碰巧产生开片,没有产生时代特点。现代仿品中常常在仿元明两代的青瓷釉料面人为制做出“开片”来伪造出土物,值得注意。
清康熙成化款青瓷山水直颈瓶
4.排骨纹
老钱币的头部或顶部在不留神碰撞后,器体受撞击处容易出现排骨状的裂痕,因此有“鸡爪纹”一说。老排骨纹因为产生时间久远,裂痕内多溶入其它杂质而呈褐灰色纹路。
清康熙成化款青瓷山水直颈瓶顶部排骨闻
而新仿品排骨纹是人为敲打产生的,在器壁上多见有二三处排骨纹,但器表没有撞点痕迹,显漏出是赝品。
5.气泡
釉在低温熔体状态下个别物理成份会形成二氧化碳,大部份气感受散逸,未及散逸的二氧化碳被釉色包裹住,就在釉内产生了气泡,有的密集,有的稀疏,在器物边角处的气泡尤为密集。
用放大镜或显微镜观察老陶器中的气泡,因为钱币年代、种类不同,会发觉釉中各类气泡特别无瑕如同沉于纯净水中,有的却像是浮于云雾之中。孙瀛洲曾很形象地总结说,哥釉中的气泡如“聚沫攒珠”,汝釉中的气泡则“疏若晨星”,十分形象有趣。
献出小编辑私藏的瓷器标本超高清图
新仿玉器中也有稀疏、密集气泡现象的存在。常见的一类现代仿品,釉内气泡极小,用放大镜看有的几乎产生白点,均匀地分布在釉色内。这些现象可能是由于钱币是用电炉烤制成的。新老钱币釉内都有气泡,或稀疏或密集,因而仅凭有无气泡这一点是难以成为断代根据的。
献出小编辑私藏的瓷器标本超高清图
如今有些藏家用高倍显微镜观察釉内气泡状态来进行研究,其方式是要在釉中找到所谓死气泡、变色气泡,找到了就是真品,原理是“变色气泡没有几百年是产生不了的”。这些技巧很值得商榷。笔者经与专业学者剖析后了解到,气泡的形状、颜色是遭到釉的厚薄、釉的胶状度、釉所处的自然环境或人为做旧等多方面的影响,因而气泡的显微疗效要从多方面考虑,对陶器鉴别来说,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不是绝对的。
6.油梨和缩釉
在陶器的烤制过程中,因为铸件、釉料配制不当,当陶器入窑焙烧时,釉和坯体因物理作用形成二氧化碳,在釉上面会产生气泡。当窑中火力不足时,气泡难以完全被釉撞入而收缩,在釉色上会留下气泡收缩的痕迹或中空气泡碎裂的痕迹,这就是油梨。
明嘉靖七彩鱼藻纹铜镜
明洪武时期陶器彩釉常遍布下凹的星点,就像橙皮状,被称为“桔皮釉”或“桔皮油梨”,这是明洪武时期陶器彩釉的主要特点。
明嘉靖七彩鱼藻纹铜镜顶部
缩釉则是釉色气泡断裂时釉子回缩,产生大小不均的无釉小孔,天长日久孔内容易步入灰尘,产生缩釉点,清康熙钱币顶部釉薄之处常有针眼状缩釉点。也有因为缩釉较严重时造成釉色成片露胎的现象,如明弘治青瓷、釉里红盘面,大片的缩釉现象比较严重,产生了嘉庆时期的时代特点。
明万历釉里红荷花菊花纹盘缩釉
这些大片的缩釉现象是因为陶器在烤制过程中釉色较大的气泡断裂时釉子回缩,或是因为胎面有污渍造成釉与胎体无法紧密结合,造成漏出胎体。新仿玉器中也有仿缩釉点的赝品,其做旧方式是在陶器入窑前用棒状工具扎出大小一样的小孔,或用刀具在胎釉上刮去几处釉,致使烧成后器表形成露胎无釉处,但与老钱币相比较差异还是很显著的。
7.毛口
又称毛边。老陶器中常见器物的口边由于小气泡断裂或轻微损伤造成口沿釉色龟裂,用右手沿着口沿捋过去,会略有棱刺之感,称为毛口。
这些毛口现象在元青瓷盘面、大罐和清康熙盘、碗、瓶、罐中较为常见,给人一种老旧之感,产生时代特色。新仿玉器仿毛口的做旧方式一般是在陶器入窑烤制前,用工具将上了釉的口沿除去几小块儿釉,出窑后在对缺釉处进行打磨和修复,伪导致毛口旧伤修复的痕迹。
8.剥釉、剥彩
唐代高温色釉陶器中常有釉龟裂或彩龟裂现象,其缘由是因为高温色釉陶器都是经过二次入窑烧成,先低温烧胎,再高温烧釉或釉上彩绘。
粉彩三足鍑(同复)器身剥釉
这种器物无论是釉色还是彩绘,都有小小的开片,证明胎釉或釉彩之间结合不紧密,当遭到闷热空气的影响后,釉层或彩层会从胎体或釉色上逐步开裂,如黄釉、茄皮紫釉、孔雀绿釉、唐三釉面等。这种高温釉的釉色都有小的开片,也常见釉色出现小块儿的剥釉或剥彩。
元孔雀绿釉瓷器盖器身剥釉
民国官窑青瓷彩绘花纹中的黄彩、绿彩、粉红彩等色调易出现剥彩现象。新仿玉器仿照的剥釉、剥彩现象,器体缺釉、缺彩处周围的釉色都十分坚实,手触摸的觉得也很光滑。有的新仿器大块大块地缺釉,不像自然龟裂,而是人为弄成的。现今新仿的六朝瓷器或唐宋青釉、青白瓷之类的高温钱币,经常出类似的假剥釉现象。鉴定时还需注意器身隆起的棱线部位、口边、足边及其它边角部份,如表现出很整齐的缺釉现象,则是人为用物理试剂涂擦作出的假剥釉现象。
9.釉色上出土的痕迹
水碱、水锈、土锈这三类现象都是出土陶器器头上表现的痕迹,这种痕迹有的是呈灰黄色、灰白色的土疤,或是锈斑状瘀斑。无论是锈斑还是土疤,这种瑕疵因为地下环境阴湿,泥土中的元素与釉色形成物理反应,痕迹深入釉色,锈迹坚实,不易洗刷掉。
元卵青瓷葫芦形带盖执壶出土痕迹
明宣德青花瓷器头部残件出土痕迹
现代仿古瓷仿作假出土的现象也很常见,具体做法是在器身用黏合剂涂擦一层厚薄不均匀的桔黄色泥疤,或是在器内壁挂一层桔黄色、黑色的泥浆,更有甚者将仿古瓷通体用黏合剂粘满很厚的锈斑状附着物,如同唐三彩在地下长期受金属物质侵蚀通常。
明成化官窑菊花纹罐修补器出土痕迹
仿元青瓷凤纹罐假出土痕迹
仿元青瓷凤纹罐口沿假出土痕迹
现代仿古瓷中,仿汝、仿官、仿钧、仿元明青瓷等陶器品种的釉色上都有此现象。据有经验的同志介绍,这些现象是由于在釉中加入了一种金属元素后烧下来的,表面很莹润,与真出土器的痕迹有很大区别。
仿元青瓷瓷器假出土痕迹
鉴别真伪出土器物还要当心钱币的粘补现象。在实物中常有假修复器,其做法是将仿古玉器打破后重新粘补好,误导藏家是御砖厂出土的汝窑器。虽然御砖厂遗址出土的残骸在开掘过程中会时常碰撞,从修补器的黏合处可以看出残骸的边缘是不整齐的,并有缺补处。但从新款崩裂的修复处可看出裂痕十分整齐,值得注意。
仿宋钧窑贯耳瓶假出土痕迹
粉彩青瓷的釉面为天黄色,是帝王喜爱之物,特别珍稀于是一些仿出土唐三彩的器物就出现了。在官窑遗址的残骸中,有许多墙砖釉表面浮有一片片灰褐色的斑块,这是彩釉在土内长时间发霉湿和碱性物质腐蚀后形成的现象。
近些年来还发觉一种在仿古釉料表面黏附许多锈斑色状动物鳞茎的现象,如同是器物从土中挖下来时带有许多草根似的,经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器物釉色的一些动物鳞茎是用铁灰色原料书法黏附后制做的假现象。
仿元青瓷龙纹玉壶春瓶粘贴树枝
10.釉色锔子
陶器在受外力碰撞以后器身易崩裂,过去百姓人家钱币崩裂舍不得丢掉,而是找个锔匠把钱币修复好后继续使用。
宋代哥窑青釉大碗锔钉
锔,是指用一种弯曲“∩”形的铜钉或钉子(称钯钉、钯锔或锔子),用其将有裂纹的器物接补上去,修复的方式就称作打锔子。
手演员将打破的陶器片儿拼拢上去,用线扎缚固定,估算一下该打几个钯锔,做好记号,之后用金钢钻在陶器外壁接缝两边分别钻出小孔,接着取黄铜或铁质的锔钉用小槌悉心钉入小孔。最后在打了锔子的地方涂上一种特制的红色灰膏,再用布擦洗,抚平多余的灰膏,陶器就修好了。钱币的强度很大,必需要用金钢钻才钻得了孔,因而民间有“没有金钢钻,别揽钱币活”的说法。
宋代多用铁锔子,身材厚实厚实;清朝用铜锔钉,身材较小。有的新仿玉器为模仿老锔活儿,故意将陶器打破后再用大、中、小各类规格的铁锔子锔好,为了避免新锔子露金属光泽,常常还在锔子周围涂擦灰泥或铁灰色的锈疤,值得注意。
11.釉斑
元青瓷釉里红开光镂空花瓷器罐底釉斑
釉斑是元青瓷名窑顶部特有的一种现象,但也不是所有元青花都有此现象,造仿者常常在仿品的顶部随便点上几笔釉来欺骗藏家。
元青瓷釉里红开光镂空花瓷器罐底釉斑
实际上元青瓷的釉斑是工艺上粗率的表现,在入窑烧之前无法将器底的釉刮干净,是一种随便的表现,与新仿品点几笔釉作伪的表现迥然不同。
12.老胎挂新釉
老胎挂新釉是假冒旧窑器的一种手法,造仿者将遗址中出土的未上釉的瓷胎重新施釉烤制假扮真品销售。常见挂新釉者有明代建窑的黑釉碗,新挂釉釉质过分亮光,与南宋真品相比,缺少时代神韵。
13.釉色粘补
清末时还有一种在老钱币上补釉的作伪方式。在故宫馆藏的钱币中,有一件元代青花草绿釉三足小香炉,有清代时的玉器行商人将炉身挖掉一块儿釉,之后再补上一块儿红釉,谎称成宋定窑草绿釉丘疹小香炉。瓷器是清代五大官窑之一,特别珍稀,俗语有云:“钧瓷挂红,价值连城”,痴迷者不仔细认真看,稍不小心难免入其彀中。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