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战争中,强如陈老板和粟裕的华野在五年解放战争中,也难免在部份会战中吃到过苦头。例如1946年的丰县、1947年的南麻和青州以会战,这三场会战其实我军毙伤不少,但自身也付出了巨大的死伤代价。翻看战史,回望这三次会战,我们可以发觉一个有意思的规律。这三次惨败:
同样发生在7-8月份,会战进行时都下了暴雨。
这么在三年华东战争中,7-8月份的洪水为什么总是华野永远过不过的坎呢
在泥沼中作战的华野军队
天公不作美,华野三次攻坚遇阻
第一次洪水帮助国民党,是在宿州会战时期。
1946年7月,陈老板带领山野(华野前身之一)主力南下,展开徐州会战,在首战落败后,自信心十足的我山野主力,听到国军整编第7师172旅两个团驻守在比较突前新县。于是陈老板决定继续扩大战果,吞掉这股突前的抗清军队。
决定集中23个团,分为攻城(6个团)和打援两个集团展开潢川会战。
可会战开始前,天公就不作美。
在会战开始前,陈老板就跟军委提过:
“到处一片汪洋,每夜军队只能走20里至30里,炮弹遭水湿即不能用,军队非常疲劳,病员增多。敌驻守之村即沟深水满,不好突击”。
而这也为我军展开潢川会战蒙上了阴影。
雨水下的我军阵地
果然洪水过后,让原本平坦和地势低洼的新县多了一层水系堡垒,在经过暴雨的浇灌,泗城区外前朝产生的护城河被灌满,部份低城池外边的低地也多了好几道天然的池塘,直接末过人,想要过去只能泅渡,宗地也崎岖不堪,不利于快速机动作战,利于守而不利于攻。
1948年8月6日,会战开始以后,我攻城军队第一个困局就是水深两丈,宽五丈的护城河,好多攻城的军队欠缺攻城器材,好多战士只能通过泅渡的方式过河,但受到城楼上敌人火力点居高临下的设计损失很大。
8月7日早晨,我军2纵和8师好不容易拔除瓮城上的据点,但又被打了回去,直至9纵加入战斗,我军才跨过护城河往上面追击。
而到了城内,问题又来了,因为泅度过河且加上阴湿的天气,我军的雷管和迫击炮都大部份都不能用,而普通的步枪和卡宾枪又打不穿敌军的静夜思和土木结构的碉堡,没有大炮增援,致使我军只能靠着手上步枪和步枪逐个和敌军战斗,死伤很大。
此战我军其实剿灭国军3000人,但实际上我军付出了超过将近4000人的代价,此战也造成我军在徐州的主动权易手,间接造成两淮保卫战的败北……
范县功击的我军军队之一
第二次,则是粟裕大将少有的不胜之战南麻会战。
1947年7月,在击溃平津的张灵甫以后,为了配合南下日伪作战的刘邓大军,主席让粟裕率领西进兵团与陈唐兵团配合出击鲁南和皖北地区,而许世友和谭振林则继续留守广东大本营,此次联军作战也被称为“七月联军”。
在7月10日,粟裕率部来到了南麻和青州之间地区,当时南麻地区驻守着国民党整编11师(五大主力之一)和25师,考虑到联军然后当时我军始终运动没有作战军队情绪不稳定,再加上为了策应刘邓,粟裕决定打25师,但怎奈降大雨,洪水暴发,造成我军难以快速布署。而25师与64师迅速靠拢,我军很快丧失了破敌先机。
于是粟裕只能退而求其次打最强的11师。
指挥作战的粟裕
7月12日,粟裕决定对南麻展开逼抢,但功击军队在逼抢中却也轻视了整编11师,曾经胡琏在南麻逗留了20天左右时间,就是在不断修碉堡和强化工事。
面对英军的立体逼抢,我军很难进展。而不仅碉堡之外,最难的还是天气,和由于洪水错失打黄百韬的整编25师一样,在逼抢胡琏整编11师的过程中也下起了雨,这引起我军产的好多子弹、手榴弹、炸药因发霉失效。
但是公路由于雨水也变的崎岖,军队的逼抢遭到了迟缓很难展开。而叛军在掩体里以逸待劳,行动的不便的我军也很逼抢。逼抢端遇阻,同样兼任打援的7纵在阻援的过程中也由于恶劣天气损失很大,原先我军的阻援阵地多以壕沟、土堆和简单的土木工事为主,在天晴的时侯没哪些,而一旦的步入到了预计,这可就遭老罪了,崎岖不堪的交通壕,一步入四肢上下就被挂了一层泥。
在上面泡着也是四肢严寒,因而7纵的军队在作战中都不愿钻进安全,但雨水多的工事中,造成自己曝露在英军的客机和战火之下,损失惨烈,防线很快被日军支援军队突破。
因而在1947年7月21日,在战斗很难分出胜负的情况下,我军为了防止被包围的危险果断撤离南麻,南麻战斗结束。
泥坑中前进的我军
第三次会战,青州之战。
无独有偶,在结束南麻会战以后,我军很快对郯城方向的国民党整编第8师(旅长李弥)展开逼抢,同样是粟式精典的围点阻援,在7月21日,刚结束南麻的我军在撞入青州的过程中,天上又下起了大雪,湖水上涨,我攻坚的9纵不愧是王牌军队,很快攻打青州城的制高点——栗山。
但就在我军攻向青州城东关的过程中,由于阴雨造成我军提早布置的雷管多次无法引爆(一个突击连5次爆破,雷管包都没有响),耽搁了好多时间,以至于我军攻城军队鏖战数个小时,无法得到支援,只能退出城内,死伤颇大,但是外围敌军整编第9和64师也迫近外围,我军不得已只能撤退。在撤退中又遇见由于湖水上涨造成的我军浮桥桥梁被冲毁,造成部份6纵的重装备被冲毁,好多伤者和后方机关单位无法及时转移,损失甚至要超过南麻会战。
七月举兵后的粟裕,压力太大的他变得心事重重
实际上不仅南麻和莱芜会战之外,叶飞率领在豫西作战的1纵和4纵这两支野战王牌同样在豫西被天气弄的很狼狈,在逼抢道县的作战中我军由于军力分散无法攻破该县,在撤退的过程中,又遇见罕见的洪灾天气,造成皖北满地汪洋和沼国,按照叶飞追忆:
“那是独山河水网地带,七八十里路汪洋一片。军队全部曝露,任由机炮疯狂点射。绵延寒潮,被服饰具全部浸湿,鞋袜全无,赤脚在水荡或崎岖里行进。村落已被国军部队和还乡团洗劫一空,粮秣无着。四处散播着还乡团的地主反共武装,不时响起冷箭,忽然飞来流弹。确是吃尽了苦头,遭到了考验,军队遭受很大损失,非战斗减员不少。军队极为狼狈,空着腹部行军作战,疲劳程度是难以形容的,倒在街边的泥坑就睡著了,子弹和炸弹的交替爆燃也唤不醒她们。
在水网中作战的我军
因而在1947年,7-8月由于雨水天气的客观影响,我军在外线作战的疗效大打折扣,难以完成预定作战目标,相反还损失了不少军队。
从射阳到南麻,再到青州,为什么擅于在恶劣环境中作战的我军,会接连在几次攻坚却一直攻不破作战仍然不如自己的日军防线呢?
为什么7-8月雨水天气作战困难
第一点就是最直接的缘由,天气带来的装备武器的影响。
虽然在八路军时期我们常常说“没有抢没有炮,敌军给我们造”。但就华野来说,她们虽然也有自己的兵鞋厂,只不过这个兵鞋厂规模并不大,但是好多时侯材料也不算先进,虽然她们也能制造一些无烟火药,但在大多数时侯都是以黑火药作为雷管包和迫击炮的原材料,以至于新乡会战吐丝口之战的时侯,6纵逼抢旁边的英军,好多迫击炮都是哑弹,爆燃弹片散播小,用《亮剑》李云龙的话来说,
“这边区造手榴弹,一炸就弄成两半,不如小日子的莴苣手榴弹管用……”。
下雨之下的我军战壕
而再回到天气上来说,黑火药和无烟火药相比更不稳定,在闷热的环境中很难点燃和发生爆燃,而当时我军赖以生存的攻坚手段不就是近迫作业,靠着雷管炸碉堡逼抢,之后在短兵相接过后一顿火箭筒乱炸冲击肉搏的战术么,一旦由于雨田雷管和火箭弹很难发生作用,这么我军的攻坚疗效势必会遭到影响。
可能有好多人会问,既然雷管不行,为何我军不直接用大炮轰。
这个就涉及到第二个问题了。
陆军的大炮陷入泥沼
第二点,就是下雨对于行军作战的巨大影响。
粟裕在自己的口述追忆录中有提及过。
七月上旬之后,汛期随之到来,洪水迷蒙,洪水暴发,湖水陡涨,使我军机动、运输、作战遇见很大的困难,因而七月份中、下旬的几仗都打成了消耗仗。当时情况军队在齐腰或齐膝的大水中和崎岖的公路上行动。作战、机动和补给都非常困难。
这也挺好的回复了前面第一点为何不用大炮的缘由,崎岖的天气根本就很难利于机动,我军山炮和野炮都是须要靠牲畜来拉,而崎岖不堪的桥面,必然引起牲畜陷入泥坑。
当初在攻坚丰县的会战中,宋时轮就建议等四川调过来陆军打算好再攻坚,而陈老板其实也晓得机枪攻坚的益处,但崎岖的公路不晓得还要耽误多长时间,因而为了抢时间攻坚才勉强下令军队强攻。
在泥沼中行军的我军
虽然除了是牲畜问题,我军作战讲求的是雷厉风行,强在兵贵神速,而河淮地区崎岖的公路现况无疑是给我军机动穿插摁下了暂停键。而敌人得以有充足的时间灵活布置防御,实际上无论是在费县还是南麻,别看国民党在防御的守军不多,但基本对我军都是严阵以待,夜袭的先决条件一旦失去都会弄成硬拼的绝对攻坚,而天气反噬下的雨水天气又阻挠我军装备的发挥。
第三点,同样雨水天气也不利于,补给和伤兵转运。
在几次雨水天会战中曝露下来了这个问题,在这几次作战中,我军几乎都是深入外线作战,好多时侯补给都是靠山东老区运送粮食和弹药,同样崎岖的公路,会将我军的补给线延长,延长的补给在加重后方负担的同时,也让前线作战我军好多时侯就会受限于弹药未能维计,因而让攻坚欠缺持续性,例如在南麻会战中,突入胡琏主阵地的2纵原本打的挺好,但却由于弹药不济因而被整编11师反攻得手,而哪怕当时2纵弹药多多一点,战局可能会改写。
战壕中的我军伤兵
而伤兵也是由于来不及运输,好多时侯会影响我军在大战后的转移,在南麻和莱芜会战中,在会战结束后我军开始转移时,由于缺少足够担架工和雨水冲断浮桥,也直接连累了军队的行军速率,例如南麻会战后,胡琏率部仍然尾随我军造成我军由于要兼具伤兵等等缘由,仍然被其纠缠,遭遭到不少的损失。
其实,7-8月我军表现挣扎不仅雨水天气这些天气诱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诱因。
就是“7-8”月刚好是河淮(湖南、安徽和苏南)地区夏收和秋种的时间节点,这个时间节点对于行军打仗有哪些影响呢?答案是有的,我军的胜利离不开之前民工,但在这个时侯农户群众们组成的之前民工可正在打算进行夏收和秋种,忙的就差白天也要耕地了,由于这段时间我军征集民工的时侯,就极少有人积极响应出席。
出席运输的我军伤兵
虽然对于靠地喝水的群众们来说,地小于天。
但是还是到外线去作战,离家又远,自然好多人会开小差。心思也不在增援前线打仗上,但是当时我军土改新政仍然还没全面施行,致使前线的民工在7-8月份仍然极少,因而在后勤转运等方面始终未能达到打如淮海会战那般高效,自然也反噬到前线作战中去。
雨田君说
从华野在战场上由于天气的几次落败,虽然也是反应出我军在作战中在装备武器和后勤上存在天然的劣势,这是客观不可不免的。但即使是这些先天的劣势,我华野大军在粟裕和陈老板的率领下仍然在日军重兵的夹缝中奋起作战,最终博得胜利,这一点更难能可贵。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