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纯粹的暴力插手进口头争端后,一声耳光后,没有赢家,更不用提所谓的正义和邪恶。」
日前,上海“地铁判官”事件引起全网热议。风波一开始被报导为奶奶和阿姨因占座而形成争吵,一女子在看到老汉的发言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殴打了奶奶,被网友们称之为轻轨上的“正义使者”。
随着民警调查的不断跟进,风波急剧也发生了反转。经过调查,那位“地铁判官”患有精神类疾患,而被诛杀的奶奶和阿姨事实上也并未占座,只是与其他人发生了口舌之争。
(“地铁判官”当事人)
从铁路霸座到阿姨攻打足球场,再到现在的轻轨判官。公共场合的不文明现象屡见不鲜,当法律难以惩戒这种恼人的行为时,人们只能将希望寄寓于民间人士的仗义出手,企图“用魔法击败魔法”。
但对正义的呼唤和期盼真的能靠暴力为之加冕吗?轻轨判官四个字的背后,是谁赋于了“判官”的权利,我们又该怎么能够离正义更近一步?
扑朔迷蒙的轻轨判官
正儿八经的正义呼唤
女子的一巴掌除了打懵了奶奶,同时也打开了全网的热议。一方面,有网友觉得女子做了你们始终以来不敢做的事情,用实际行动维护了社会公序;另一方面,有人觉得女子说究竟施行了暴力行为,这些方法违反了法制社会的程序正义,并不可取。
随着风波的反转,女子先前有过性恐吓的行为也被公之于众,大叔并未占座的后续也促使整起风波愈发盘根错节,扑朔迷蒙。
在网路和媒体的共同作用下,轻轨判官这四个字被赋于了更多的要素。所谓“地铁判官”是由两个重要的标签所组成,一是“地铁”二是“判官”,这两个成语一个指向“公共领域”,另一个指向“正义裁决”。
(轻轨判官风波上热搜)
说究竟,当城铁判官这个成语被造下来并被众人采用时,实际阐明了人们对一种最原始正义的期盼。这些正义弥补了现代法律所难以管制的中间地带,为公共领域的秩序实现了一定程度的维护。
但转念一想,判官的权利或来自封建王权,或来自地府阎王。那“地铁判官”的判断权到底来自于谁?
事实上轻轨判官未曾拥有过判断权。在现在的法制社会,一切公共权利都缘于法律,如同我们熟知的那句话——“法无授权不可为,法无严禁皆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
所谓的轻轨判官更多是人们将朴实的正义感寄寓在个体之上,并为其献上欢呼和花束。但判官一词的威慑力促使它在互联网上赚足眼珠,实现了将人们对正义的想像抽象化到实际的个体。
(网友对于轻轨判官不同的想法)
但从本质上来说,互联网所打造的轻轨判官根本不是一个“正义惩治邪恶”的良性叙事。而是众人将自己所理解的正义强加到这起风波,用正义和邪恶分辨出双方当事人,因而用非黑即白的童话叙事,为我们抒写了一篇天旱逢甘霖的“爽文”。
这不是正义真正被合理实现的状况,更算不上多么崇高的正义行为。从某种角度来看,当纯粹的暴力插手进口头争端后,一声耳光后,没有赢家,更不用提所谓的正义和邪恶。
但轻轨判官背后所承载的社会期盼却不得不导致我们的关注和思索。这同样说明“地铁判官”之所以能出圈,不是由于它执行了正义,而是它对长久以来缺席的正义做出了回应。
当我们呼唤轻轨判官时,
我们到底在等待着哪些?
塞缪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讲述了两个流浪汉男主人公每天都在重复的地点等待戈多的故事。而事实上却哪些也没有发生,谁也没有来,谁也没有去,这与我们当前所期盼的完美公共领域不谋而合。
从铁路占座顽疾到足球场被阿姨攻陷,这种风波都指向了一个怎样建构正义守序的公共空间的问题。想要解决那些顽固的社会问题,只期盼着法律是不合理且不合实际的。
面对这种风波的屡屡发生,人们也许只能无奈地在网路上对其嘲讽,期盼着现实生活中有骑士才能下来主持正义。正是出于这样“等待”,这促使轻轨判官正中不少人的下怀,满足了人们对于朴实正义感的呼唤。
这些朴实的正义如同仙侠小说中所勾画的黑白世界。快意恩仇、侠肝义胆其实是不少人心中正义的底色。但问题在于,当世界早已从江湖世界转弄成了法制世界,我们仍然以最朴实的正义感来考量社会顽疾,这只会引起网路上的群体审判便显得越发严重。
(罗翔老师谈及网路审判)
人们将个体意识中的正义一股脑地喷涌而出,善意的心愿反倒成为了群体暴力的替罪羊。这些自称正义所造成的惨剧更是不在少数:被网暴的“孩子过世后的父亲”、被网暴的“万州女司机”等风波不计其数……
当这些朴实的正义感裹挟着群体的情绪时,它如同一场摧枯拉朽的洪灾,所到之处寸草不生,每位人都在其中滚落自己对于不公的激情和审判,纵容实际的暴力假扮成所谓的正义,最终只沦为情绪的发泄口。
当城铁判官只是昙花一现的“爽文”后,接出来我们又该等待如何的正义到来?
(网暴引起了现实惨剧)
事实上,上文所提及的所有顽疾都是现代社会所演变出的“隐形暴力”。当人类进入文明法制社会,社会秩序在法律的维护下不再参杂着血腥和暴力。但我们必须承认法律也是在社会的变革中不断被修正,人们脑子中理想化的正义永远会迟到一步,那在这之前我们能够做些哪些?
在过去,人们期盼着路见不平一声吼;而现在,不少人担心自己的行为有分毫的差错,最终沦为各打五十大板的结局。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朴实的正义和严格的法律虽然都深陷了短暂的困境,我们等待的正义其实如同永远未到的“戈多”。
不被规定的正义,
尤待保护的正义
轻轨判官的热度逐渐消弭,但人们对于正义和秩序的追求和呼唤却永不停歇。正由于法律难以触碰每一块存在争议的角落,所以这种讨论才变得这么珍稀。它如同一盏明灯,除了指明了未来法律改进的公路,同时也点亮我们自己,让我们去观照自己的嘴脸。
正如一位网友所说,这一巴掌还拍在了我肿胀而平静的生活上。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赞成用暴力来维护社会秩序,用暴力来美化正义的特殊性。
回顾之前发生过的社会风波,不难发觉,现代社会所追求的正义虽然也被时代洪流打造出了新的模样。朴实的正义感只是开启正义的一把锁匙,却不是正义该有的全部面貌。
现在的正义不该只是平等、公平等概念的反义词,更是现实生活中尤待被注重和指出的现实境况。“地铁判官”正好揭露了我们最期盼的事情:我们衷心地希望每位人都勇于作出正义的事。
(网友谈论轻轨判官的想法)
正义的概念不该被某个人、某个群体所书写,但正义的行为却急切地等待着被保护。
如同有网友所分享的一样,身边的医护同学曾为了帮助发病的患者,最终被患者家属反倒要求赔付数十亿元。这种由于热心肠帮助别人而被倒打一耙的事情也不在少数。正是由于我们袖手旁观太久了,这一巴掌才提醒了所有人,为何维护秩序的手段沦为这么窘境了?
只有当正义得到基本的尊重和保护,人们才敢做这些真正见义勇为的事情,才有胆气不做冷酷的旁观者。
(罗翔老师谈及法律和道德对于改善社会现实的意义)
尽管城铁判官只是一起混杂着乌龙的社会纠纷,但人们对于正义和秩序的期盼却永远不会停息,正是一起又一起的案件促使着社会秩序的进步。这其中,媒体以第一时间直击现场,让我们直面争议,此后正义和法治也在来的路上,一齐回应全社会的期盼。
真正想要解决公共图式的顽疾问题还须要多方合力来共同完成。我们等待的戈多不该只是某个英雄侠客,还有须要担起责任的有关部门,传播正能量的媒体机构,以及齐心协力的我们。
我们都在以我们特有的方法拼搏着,奉献着。当这一切结束时,我们早已到了今天。
(图片来自网路)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