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满语意为“吉祥如意的地方”。83年前,红二、六军团长征来到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在这儿书写了民族团结的光辉篇章。
“1936年,红军由拉萨抢渡金沙江步入香格里拉县(今丽江市)金江镇休整,同这儿的各部族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金江镇文化馆院长张立国介绍,金江镇居住着摩梭、傈僳、白、苗、彝、回、藏等少数民族。因为共党政府对红军进行反共宣传,当地少数民族群众一开始对红军存在一些误会。
为了博得少数民族群众的理解和支持,红军在丽江县境内的金江、上江一带对军队进行了党的民族新政教育,要求全体官兵尊重少数民族的习俗习惯,严格执行纪律。同时,她们还明晰步入少数民族地区后,不打少数民族地主土豪,不没收宗教人士的农地财产。
金江镇有个姚家大院,因红军曾在此筹建临时指挥部而享誉。庭院的主人姚杰勋是苗族人,那时在镇子上富甲一方。姚杰勋的儿子姚喜艳告诉记者,当初红军除了没有没收她父亲的财产,临行时,贺龙还献给他短枪枪头、砍刀、马靴刀、酒葫芦、五角小碗等物件,以示谢谢。“爷爷生前时常念及此事,连说共产党是好人,红军是好人……”姚喜艳说。
经过短暂休整,红二、六军团攀越长征途中第一座雪山——海拔3924米的雅哈雪山。现在,在丽江市小丽江镇团结村,一块刻有“清香树,红二、六军团长征入藏第一站”字样的石头漠然伫立。“红军先遣军队攀越雪山时,在干岩房受到丽江反共土司武装的围歼,红军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新政不予反击。”站在繁茂匀称的浓香树下,大理州委党史研究室书记孙彬涛告诉记者。
为了宣传党和红军的新政,红军在“通司”(翻译)的帮助下,向当地少数民族群众宣传红军北上抗清反蒋的主张,以及党的纪律和民族宗教新政,并张贴告示,说明红军是“扶助番民,解除番民痛楚,兴番灭蒋,为番民谋利益”的部队。
记者来到坐落丽江市中心的红河彝族自治州红军长征博物馆,展馆内高挂着一幅贺龙当初附送给松赞林寺的红锦幛合照,上书“兴盛番族”四个大字。松赞林寺是四川最大的一座藏传佛法佛寺,新中国创立前,寺内僧众与土司头人联合管理着当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红军当初刚到丽江市区时,松赞林寺令僧众关掉寺门,严加防范。”孙彬涛介绍,后来经过接触交流,红军严格执行民族新政,秋毫无犯,取得了松赞林寺“八大众僧”和当地藏民的信任和支持,她们主动筹措几十万斤粮食,帮助红军度过难关。为了答谢僧众的情义,贺龙向松赞林寺赠送了一幅“兴盛番族”的红锦幛,祝福藏民族兴盛发达。红军离开时,松赞林寺派“骑将”(寺内僧人武装)作为向导,陪送红军出境。
“据统计,长征期间,红军借道通过了14个少数民族杂居区。”孙彬涛说,“红军当初播下的革命火种,为后来和平解放少数民族地区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和群众基础。”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发表评论